中大新聞中心

2010年3月15日

中大设计肝癌风险指数评估乙肝患者患癌风险

2010年3月15日
分享
列印

(左起)中大肿瘤学系助理教授陈林教授、中大肿瘤学系教授莫树锦教授、中大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教授及肝脏护理中心主席陈力元教授,以及中大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副教授黄炜燊教授

本港约有50万慢性乙肝患者,当中接近四分一的患者最终死于肝癌或肝硬化等并发症。目前医学界建议慢性乙肝患者每六至十二个月应进行一次肝癌普查,以超声波及甲胎蛋白测试检查早期肝癌;如有需要,医生可利用持续抗病毒药物抑制乙肝病毒,减低患癌风险。由于大部分患者皆须接受长期的抗病毒药物治疗,加上定期的肝癌普查,一直为本港医疗界及病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要有效地运用医疗资源,发展一套评估肝癌风险的方法至为重要。

有见及此,香港中文大学(中大)肿瘤学系与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用了十年时间,共同设计了一套运算简易的肝癌风险指数,评估慢性乙肝患者的患癌风险,从而识别高风险病人,优先为他们进行治疗。

研究从1997年开始,分别招募了两组人士参与。第一组为1,005名慢性乙肝患者(其中105人于十年内患上肝癌),研究人员跟进了他们的病情十年,发现了5项最重要的肝癌因素,分别为年龄、白蛋白数量、胆红素数量、乙肝病毒数量及肝脏有否硬化。研究人员利用以上因素,设计出肝癌风险指数,由最低0分至最高44.5分,设定低(<5分)、中(5-19分)及高(≥20分)风险三个组别。

研究人员其后运用以上指数,为第二组共424名慢性乙肝患者(其中45名病人于10年半内患上肝癌)评估风险,再观察不同风险组别患者的患癌比例,以测试该指数的准确性。经计算后,第二组有70%患者属低风险,而中及高风险的则各有15%。十年后,中及高风险的患者分别有29%及32.3%患上肝癌,而低风险组别的则只有2.9%,清楚显示中及高风险患者的患癌机会明显较高。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若慢性乙肝患者能及早知道自己属于哪一个风险组别,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除可减轻七成低风险病人进行肝癌普查及治疗的开支外,所节省的资源亦可适当地调配给中高风险患者,有效运用医疗资源。因此,中大建议,医生应利用肝癌风险指数为所有慢性乙肝患者评估患癌风险。被评为中或高风险的患者,基于十年内患癌的机会较高,应定期接受肝癌普查及考虑接受抗病毒治疗。而低风险患者则可先观察病情,并于一至两年后再以指数计算风险级别。



 

(左起)中大肿瘤学系助理教授陈林教授、中大肿瘤学系教授莫树锦教授、中大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教授及肝脏护理中心主席陈力元教授,以及中大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副教授黄炜燊教授

(左起)中大肿瘤学系助理教授陈林教授、中大肿瘤学系教授莫树锦教授、中大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教授及肝脏护理中心主席陈力元教授,以及中大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副教授黄炜燊教授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