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0年4月8日

中大香港亚太研究所公布香港和谐社会民意研究项目调查结果

2010年4月8日
分享
列印

中大香港亚太研究所副所长兼社会工作学系教授王卓祺教授(左)与 香港亚太所荣誉研究员、前卫生福利局副局长何永谦先生

香港社会的深层次矛盾有多严重?香港是否一个和谐社会?香港的社会矛盾是否因政治争拗而加剧?「八十后」世代是否较为激进?香港中文大学(中大)香港亚太研究所主持的「香港和谐社会」研究项目尝试解答这些问题。「香港和谐社会」研究项目始于2006年,每两年进行一次民意调查,以观察不同时期民意对香港社会和谐看法的变化。该项研究项目由香港亚太研究所副所长兼社会工作学系教授王卓祺教授及香港亚太研究所荣誉研究员、前卫生福利局副局长何永谦先生负责。

本年度的研究由中大香港亚太研究所社会与政治发展研究中心资助,于2月21日至3月1日期间以电话随机抽样方式,成功访问1,005名18岁或以上的香港市民,成功回应率为48.1%。若将可信度(confidence level)设于95%,推论调查百分比变项时最大可能样本误差为3.09%以内。2010年受访者的背景,及其与香港政府统计处公布的2009年18岁或以上性别及年龄分布(临时数字)的比较见附件一;而2006、2008及2010三个年度的受访者背景资料比较则参考附件二。

民意调查结果

1. 民意支持社会和谐为社会发展路向
香港大多数市民赞成以「社会和谐」为社会发展路向,2010年有58.8%,赞成「经济发展」有21.3%,赞成「民主自由」有17.3%;而2008年分别是60.2%,25.8%及11.1%。比较两个年度,显示支持民主自由有上升趋势 [见附表1]。

2. 民意首次确认香港不是一个和谐社会
2010年同意/非常同意香港是和谐社会的受访者只有26.5%,比2008年的37.5%及2006年的37.8%显着下降。从1-5量度表评估,以均值3.0作分界线,在2010年民意首次认为香港并不是一个和谐社会,均值只得2.98。而在2008年及2006年的均值分别为3.18及3.15,均高于3.0 [见附表2]。

3. 政治纷争拖累官民矛盾
2010年七项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较两年前全面恶化,尤其是政治纷争及官民矛盾。59.2%受访者认为政治纷争严重/非常严重,比2008年的38.5%及2006年的49.2%分别增加20.7及10百分点 [见附表3.1]。但整体而言,高踞社会矛盾严重程度首位仍然是穷人与有钱人之间的矛盾,但在2008及2006年居次位的市民与大财团矛盾被政治纷争取代;而官民矛盾则由2008年居于最末的第七位及2006年的第六位跳升至第四位。我们估计官民矛盾严重程度跳升是受到2005-06年及2009-10年两次政改方案争拗拖累 [见附表3.2]。

4. 达致社会和谐方法大致不变
2010年民意对达致社会和谐方法的看法与过往两次调查并未有明显变化,只是「维持廉洁和公正的政府」、「维护良好法制、保障个人自由和财产」、「发展经济、创业就业」及「加强家庭凝聚力」四项因素有统计上显着分别;但数值上仍然是「廉洁和公正政府」、「维护良好法制、保障个人自由和财产」两项制度因素,及「发展经济、创造就业」与「保障劳工权益」排列于首四位 [见附表4.1]。从排名次序来看,2010年民意是较为看重「保障劳工权益」,我们估计可能受到最低工资立法的影响 [见附表4.2]。

5. 政府促进社会和谐的表现全线下跌
2010年的研究数据显示,政府促进社会和谐表现不合格的因素(0-10量度表,低于5分为不合格)分别有「促进公平竞争、防止垄断」、「加强家庭凝聚力」、「照顾低下层利益」及「推动民主政治」四项,而2008年只有「促进公平竞争、防止垄断」及「推动民主政治」两项,而2006年则只有「推动民主政治」一项 [见附表5.1]。

从过去三次调查的均值计算,民意评估政府促进社会和谐表现的九项因素中,得分最高的首三位都是「廉洁和公正政府」、「维护良好法制、保障个人自由和财产」、「鼓吹多元价值、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值得注意是在2010年,九项政府表现的均值,比2008年全面倒退,跌幅较明显是「发展经济、创造就业」、「鼓吹多元价值、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及「推动民主政治」。但在均值的排列次序上,「保障劳工权益」由2008年的第六位及2006年的第五位升至2010年的第四位;我们估计与政府推动最低工资立法有关 [见附表5.2]。

6. 估计有一百五十万人赞成用激烈手法要求政府回应诉求
2010年有25.9%受访者同意/非常同意用激烈手法要求政府回应诉求,比2008年21.4%多了4.5百分点。以2009年六百万成年人口估计,即有一百五十万人左右认同激烈对抗方法;香港不是和谐社会事出有因 [见附表6]。

7. 香港民意主流认同求同存异的和谐观
80.3%受访者赞成在争取个人权益时应「各让一步、求同存异」,只有14.8%赞成「要坚持原则、唔应该退让」;这个模式在争取社会公众权益稍有改变:70.1%赞成「各让一步、求同存异」,22.9%赞成「要坚持原则、唔应该退让」 [见附表7]。

在具体社会政治事件上,62.4%受访者认为「八十后」青年在立法会外进行「反高铁」行动中用肢体冲撞手法是非常激烈/激烈,只有18.5%认为完全唔激烈/唔激烈。至于公民党及社民连用「全民起义」口号宣传「五区总辞、变相公投」,则有50.1%受访者认为是非常激烈/激烈,认为完全唔激烈/唔激烈的受访者有26.6% [见附表8]。

整体而言,香港民意主流认同求同存异的和谐观;但在具体社会政治事件上,对抗争手法或语言激烈程度的看法有所差异,但多数市民不赞成激烈手法或语言。

8. 「八十后」并不比其他年龄组别激进
我们选择方差分析,从影响社会和谐因素的评估、激烈手法要求政府回应诉求及评估社会政治事件激烈程度三个方面,回答「八十后」是否较其他两个年龄组别(30-49岁及50岁或以上)激进的问题。

在七项社会矛盾之中只有一项,即官民矛盾,「八十后」青年较其他两个年龄组别在统计上有显着分别 [见附表9]。

「八十后」并不比其他两个年龄组别更为认同采用激烈手法才可以使政府回应诉求;可见同意用激烈手法是跨世代的现象 [见附表10]。

「八十后」青年只在语言运用上较其他年龄组别接受激烈用词,对用肢体冲撞则与其他年龄组别没有统计上显着分别 [见附表11]。

结论
1) 香港大多数市民赞成「社会和谐」为社会发展路向;
2) 香港民意首次确认香港不是一个和谐社会;
3) 政改争拗拖累官民矛盾加深,穷人与有钱人之间的矛盾在三个年度都高踞榜首;
4) 民意认同达致社会和谐的方法大致不变,2010年民意较为看重「保障劳工权益」;
5) 政府促进社会和谐的表现全线下跌;
6) 估计香港有四分一成年市民,即一百五十万人认同用激烈手法才可以使政府回应诉求;
7) 但香港主流民意仍然赞同「求同存异」的和谐观;
8) 最后,「八十后」青年并不比其他年龄组别特别赞同激烈手法。

政策建议
从社会和谐的民意调查结果分析,香港社会的深层次矛盾十分严重,尤其是穷人与有钱人之间,以及市民与大财团之间的矛盾;而政治纷争会随着政改争拗而加剧,并拖累官民之间的关系。因此,香港的深层次矛盾是多面向及互相影响:经济及政治矛盾会令社会矛盾恶化。同时,我们观察到香港在制度上,包括廉洁公正政府、法治、自由,是得到市民认同的;但在社会分配不公,社会部门的利益(小市民受大财团的欺压、家庭问题、低下层利益)得不到足够保护。根据三次民意调查的发现,我们有如下的建议:

1) 香港特区政府、各个政党及政治持份者应该坚持「各让一步、求同存异」的和谐观,让政治改革可以踏前一步,以解决这个影响社会内耗的政治因素;
2) 香港特区政府应该有一些实质性的社会政策以解决贫富悬殊的问题,并以平衡财团及各界利益为己任,才可以提升民望;
3) 在具体政策方面,我们估计最低工资立法会提高市民对政府表现的满意度。我们亦相信公平竞争法立法及对低下阶层的收入补贴,如全港性的交通津贴、家庭就业补贴,可以有效应对最严重的两项社会深层次矛盾——即穷人与有钱人之间的矛盾及市民与大财团之间的矛盾;两项政策均不干预自由市场,旨在增加市场的公平以及解决市场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
4) 社会、政治及经济不公固然加深香港深层次矛盾的严重程度,但是香港社会还保留传统的「求同存异」和谐观,而且社会和谐是大多数人追求的社会发展路向。因此,特区政府及社会各界应该重新反省西方文明有关个人私利最大化的价值观,并提倡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及社会利益兼容的双赢价值及原则,才可以把香港缔造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

附件



中大香港亚太研究所副所长兼社会工作学系教授王卓祺教授(左)与
香港亚太所荣誉研究员、前卫生福利局副局长何永谦先生

中大香港亚太研究所副所长兼社会工作学系教授王卓祺教授(左)与 香港亚太所荣誉研究员、前卫生福利局副局长何永谦先生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