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8年2月25日

中大博群社区研究计划 发表精神病无家者服务建议提倡跨专业合作 促政府发展外展医疗车服务

2018年2月25日
分享
列印

(左起) 中大博群社区研究计划「无家者精神健康研究小组」成员及中大内外全科医学士五年级学生黄钧、内外全科医学士五年级学生黄远倬、新闻及传播学士四年级学生黄晓丹、公共卫生理学士毕业生钟佩媛、护理科学硕士 (注册前) 一年级学生郑芷澄、护理学士三年级学生关正梁及及中大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及博群社区研究计划负责老师黄洪教授,今天发布「香港无家者精神健康服务研究报告」。

香港中文大学 (中大) 博群社区研究计划下的「无家者精神健康研究小组」 (研究小组) 今天(2月25日)发布「香港无家者精神健康服务研究报告」,指出本港现行的医疗及社会服务均未能全面照顾精神病无家者的需要,建议政府发展流动外展医疗车服务,以缩窄服务断层及促进跨专业合作。

研究小组由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探访超过80位无家者了解无家者社群的基本状况,并透过面对面访问8位有精神病患的无家者、12位无精神病患的无家者及9位向无家者提供服务的医护界及社工界人士、参考文献及去信政府及医院相关部门三种途径,进行为期近两年的深入研究,以多角度整合香港无家者面对的医疗服务问题,并检视社会现有的医疗服务断层情况。研究小组期望医护界及社工界可共同探讨发展新医疗服务模式,照顾病患者的需要,以改善精神病无家者被双重边缘化的现状。

研究小组负责人、中大内外全科医学士五年级学生黄远倬同学表示:「报告显示,长期露宿影响无家者的睡眠质素,因而容易引发其情绪及精神问题。此外,在欠缺家人及朋友支援的情况下,患有精神病的无家者普遍缺乏患病的意识,其精神健康状况亦较一般精神病患者恶化得更快。最近有本地研究发现,逾70%受访的无家者有精神疾病记录;另一研究亦指出只有18%患有精神疾病的无家者曾接受精神科治疗,各种研究均显示本港现时的精神治疗服务出现重大缺口,未能为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无家者提供适切服务。」

根据医管局总行政经理(综合护理计划)庾慧玲医生及另外几间医院的社区精神科回覆研究小组的查询显示,香港现时并无专为无家者而设的精神健康政策。按照医管局现行的服务流程,若要将此类病患者送到医院接受诊断和治疗,必需经由社工转介个案予社区精神科,再经医管局外展医疗队进行评估及作出适当的治疗。社区精神科虽然会定期与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联络、讨论及转介个案,但他们甚少与专责服务无家者的社会服务组织联络,故很少接触到有需要的无家者。

为弥补医管局外展医疗队的不足,救世军于2014年成立了全港首个无家者流动服务站 —「无『穷』健康列车」,由义务医护人员及社工合作,主动接触各区的无家者,为他们提供各方面的支援。「无『穷』健康列车」亦非常关注患有精神病的无家者,义务精神科医生会联同社工一起评估无家者的状况,按需要将他们转介入院,并提供跟进服务,舒缓精神病无家者未能获得适当医疗服务的状况。然而,此外展服务现时只获公益金资助,政府并无提供经常性的拨款;有关医疗服务依靠义工自发参与,并没有专职的医护人员。此外,由于计划没有稳定的营运资金来源,于未来能否维持运作仍是未知之数。

现时精神病无家者面对的另一难题是当他们出院离开医疗系统后,由于没有固定居住地址,使社康护士难以跟进他们的个案;而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的人手及跟进有精神病患的无家者的特殊训练均不足够,与各个社福机构的权责不清,未能有效为患有精神病的无家者提供服务,导致他们的病情容易复发。

研究小组成员、中大内外全科医学士五年级学生黄钧同学表示:「透过与无家者、医生与社工的访问,我们发现跨专业的合作对各方都有莫大帮助,如救世军的「无『穷』健康列车」便是最佳例子。有关合作除能培养各方的默契外,还能加深社工的基本医疗知识,让他们能更准确地选择合适的个案作转介,减省不必要的程序。通过共同处理个案更可以建立不同专业的共同知识及价值观,医护人员也能了解到无家者医疗以外的需要,此举能让团队为病人制订最好的治疗方案。」

研究小组发现现时的核心问题是精神病无家者的患病意识普遍较低,他们并不会主动求诊,而医院社区精神科提供的服务亦未能照顾到他们的需要。救世军的「无『穷』健康列车」虽能填补部分服务断层,却缺乏稳定的营运资金。综合以上研究结果,研究小组有以下三项建议:

一、将流动外展医疗车设定为恒常公共医疗服务
医管局应推广由政府医生、护士及社工组成的专业团队共同营运,为无家者而设的外展医疗车,并设定为恒常公共医疗服务。此举方便医生于进行外展时派药及查阅无家者病历,以方便进行相关的评估及治疗。政府亦可考虑提供资金让非政府组织聘请医生及营运流动服务,并容许义务医生在提供服务时登入临床管理资讯系统 (CMS) ,以跟进精神病无家者的病情,让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共同承担照顾无家者精神健康的责任。

二、社区精神健康外展队增加无家者友善出队指引
社区精神健康外展队应增加无家者友善的出队指引,弹性处理无家者个案,例如于非办公时间出队及于非室内环境作评估等。由于外展医疗车只能照顾无家者的短期需要,长远而言最适合的方法是让精神病无家者重返社区医疗网络。

三、促进跨专业合作
透过定期举行联合个案会议,促进跨专业合作,让医生及社工互相交流。在现行制度下,医护界及社工界两种专业缺乏合作空间,若社区精神科、外展车队、为无家者提供服务的社福机构及社工,以及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的社工能定期举行联合个案会议,讨论不同个案的进度及需要,不但能建立跨专业的共同知识及价值观,亦可以解决权责不清的问题。例如精神科医生可与社工分享一些简单的倾谈技巧、或介绍便利的精神病筛检工具 (例如:抑郁症-PHQ-9、认知障碍症-MoCA),让社工及义工更容易识别有需要接受精神科服务的无家者;社工亦可分享无家者的个案,让医护人员更了解他们的背景及特别需要。

总括而言,研究小组认为理想的服务模式应先由外展医疗车及社工接触无家者,再转介所属分区的医院社区精神科,由社工陪同无家者覆诊以减低失约率,并透过定期的联合个案会议,跨专业共同处理无家者的精神健康问题。

 

 

 



(左起)  中大博群社区研究计划「无家者精神健康研究小组」成员及中大内外全科医学士五年级学生黄钧、内外全科医学士五年级学生黄远倬、新闻及传播学士四年级学生黄晓丹、公共卫生理学士毕业生钟佩媛、护理科学硕士 (注册前) 一年级学生郑芷澄、护理学士三年级学生关正梁及及中大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及博群社区研究计划负责老师黄洪教授,今天发布「香港无家者精神健康服务研究报告」。

(左起) 中大博群社区研究计划「无家者精神健康研究小组」成员及中大内外全科医学士五年级学生黄钧、内外全科医学士五年级学生黄远倬、新闻及传播学士四年级学生黄晓丹、公共卫生理学士毕业生钟佩媛、护理科学硕士 (注册前) 一年级学生郑芷澄、护理学士三年级学生关正梁及及中大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及博群社区研究计划负责老师黄洪教授,今天发布「香港无家者精神健康服务研究报告」。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