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公开讲座﹕中国佛教的生活世界及其民间民俗化向度——以江南「寺-镇」关系为例

分享
列印
日期:

2018年3月16日

時間:

晚上7:00至9:30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学利黄瑶璧楼G/F LT2

講者:

唐忠毛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講者簡歷:

唐忠毛,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现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编审,华东师范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佛教学、信仰民俗学、宗教社会学研究。学术兼职有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上海市宗教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上海市赵朴初研究会副会长。先后出版专著5本,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代表著作有《佛教本觉思想论争的现代性考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中国佛教近代转型的社会之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经卷遗存:长江流域民俗文化与艺术遗存》(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等。

查詢:

查询:
香港中文大学人间佛教研究中心
网页:http://www.cuhk.edu.hk/arts/cshb/
电邮:cshb@cuhk.edu.hk
电话:(852) 3943 5938

講座摘要:

佛教中国化包含了思想观念层面、制度层面及信仰实践层面的中国化转变。长期以来,中国佛教学术界对「佛教中国化」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佛教义理、思想观念及佛教丛林制度层面的中国化转变,但对于佛教在最广大的中国底层民众间的生活化、民俗化、伦理化的发展,则没有很好地进入到「佛教中国化」的研究视野中。事实上,民间文化以及民间的政治伦理秩序对待佛教的理解与取舍态度迥异于佛教知识份子所理解与信仰的方式。对于民间来说,薄于义理而重视佛教的生活化是其特点,佛教在民间已经进入到百姓婚丧嫁娶、节庆娱乐的日常生活之中,其表达形式是基于因果、灵验为核心的叙事,辅以佛教造像、抄经、刻经、世俗故事、俗讲、说唱、平话、戏曲、变文、宝卷、符咒等形式,具有仪式化、生活化、伦理化、功利化等特征。本讲座以江南地区的「寺-镇」互动关系的生活史为例,来具体论析中国佛教在民间的生活世界及其民俗化向度与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佛教信仰生态关系」的角度探讨中国佛教的不同信仰层次、信仰阶层以及信仰类型的差异性与生态一体性,并从人间佛教的发展视野来讨论其应具的对待佛教民间民俗化之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