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HK
News Centre

12 Nov 2020

中大招募200名早產嬰兒接受免費腦部磁力共振掃描及評估 及早檢測潛在語言及認知發展障礙 (Chinese version only)

12 Nov 2020
Share
Print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大腦與認知研究所開展早產嬰兒語言及認知發展研究,現正招募200名輕度至中度早產嬰兒接受腦部磁力共振掃描及一系列評估,費用全免。是次研究有助及早檢測早產嬰兒的潛在語言及認知發展障礙,數據將用於建立預測發展障礙的模型,期望於更早階段為早產嬰兒制定個人化的介入治療方案。

腦部發展未成熟或致發展遲緩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凡於懷孕37週前出生的嬰兒都屬於早產。按世衛估計,全球每年約有1,500萬名早產嬰兒,比率為5至18%;中國每年約有117萬名早產嬰兒。多項研究均指出,早產嬰兒剛出生時因身體各器官,尤其是大腦發育尚未完全成熟,可能會出現呼吸窘迫症、顱內出血、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症等,並於成長過程出現各種發展障礙,包括語言及認知能力問題。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教授林鴻生教授表示:「及早發現和介入治療是改善早產嬰兒語言、學習及認知發展遲緩問題的關鍵。不過有研究指出,輕度至中度早產嬰兒在九個月至兩歲大時的發展情況與足月分娩的嬰兒相差不大,一般成長至學前及幼稚園階段,發展遲緩才較明顯。由於大部分個案是出現徵狀後才發現問題,因而令不少小孩錯失介入治療的黃金時期。」

冀收集200名嬰兒數據 建立準確預測模型

為了在未見徵狀前已能預測可能出現問題的嬰兒,並及早介入治療,中大大腦與認知研究所聯同中大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及香港大學的語言病理學家,展開為期3年的研究。目標是邀請200名早產嬰兒(即在懷孕37週前分娩)參與研究,他們須通過聽力檢查,並符合家庭以廣東話為主要溝通語言的要求。

參與計劃的嬰兒會先接受磁力共振掃描。這種安全、無害、無輻射的造影檢查,會透過磁場及無線電波檢視腦部活動及結構,幫助了解早產嬰兒腦部是否存在微小的組織病變或異常。其後研究團隊會跟進個案兩年,期間嬰兒要接受語言、認知及行為發展等多項測試。參與計劃的家長亦要定期在嬰兒進食、更衣和玩玩具時錄音,讓團隊分析嬰兒接收語言的數量(單詞/發言數量)、質量(單詞/句子類型的多樣性和句子複雜度等)、社交屬性(引起共同關注的發言等),及嬰兒導向式發言的測量(如音高)。

黃俊文教授是主要負責今次計劃的中大大腦與認知研究所所長、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何鴻燊認知神經科學講座教授。他表示:「利用先進的磁力共振掃描技術,我們能獲取嬰兒的腦神經發展數據,同時透過分析其他環境因素,我們能預測他們未來12至24個月的語言及認知發展情況。同時,我們會採用機器學習技術,研究神經作用與語言表現的關聯,這樣可提升預測嬰兒(尤其是輕度至中度早產嬰兒)潛在發展障礙的準確度。配合『個人化治療』的醫學發展趨勢,能為有需要的孩子度身訂造最合適的介入治療方案。」

計劃詳情及報名方法可瀏覽:http://bmi.cuhk.edu.hk/preterm/

另外,未符合要求參與是次計劃的嬰兒(包括早產及足月分娩嬰兒),家長可替他們報名參加由大腦與認知研究所開展的「早產嬰兒登記名錄」或「中大何鴻燊縱向發展研究計劃」。兩項計劃均會追蹤嬰兒出生後5年內的發展情況。

有關大腦與認知研究所

大腦與認知研究所是一所跨學科研究中心,致力推動基礎及臨床轉化研究,解決語言、認知、學習,以至背後的神經及神經遺傳方面的繁複問題。研究所希望從分子、細胞和行為等方面,研發各種治療發展及認知障礙的有效方法,以提升人類發展、學習以至生活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