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08年11月25日

中大成功進行亞洲首項全植入助聽器

2008年11月25日
分享
列印

一名成功進行全植入助聽器的黃女士分享經驗,旁為中大醫學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耳鼻咽喉科學術主管唐志輝教授

中大醫學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耳鼻咽喉科學術主管唐志輝教授

左起:中大醫學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宋家強醫生、耳鼻咽喉科學術主管唐志輝教授,以及客座助理教授兼聽力科主管王家昌先生

左起:中大醫學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宋家強醫生、耳鼻咽喉科學術主管唐志輝教授、系主任尹懷信教授,以及客座助理教授兼聽力科主管王家昌先生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成功在亞洲進行首項全植入助聽器。該系在2008年2月至6月期間,成功為3名年齡介乎35至56歲、患有中度至嚴重聽感神經性聽力損失或混合型聽力損失的人士進行手術。全部病人植入助聽器後都滿意效果,不但外觀良好,而且聽到的音質更自然。

全植入式助聽器是聽力輔助器具的一項重大發展,它是一個置於中耳的假體,繞過外耳、鼓膜及部分聽骨鏈,與中耳主要部分直接連接,透過提高耳小骨的振動來放大聲音,更加自然直接地送到耳蝸。由於全植入聽力裝置部件不須置於耳道內,所以耳道能完全開放。

新技術適合中度至嚴重聽力損失人士,包括耳道閉鎖、慢性中耳炎、膽脂瘤、耳硬化及感音神經性失聰人士,而對傳統助聽器效果不理想者,尤其有效。一些因耳道感染或慢性耳道疾病而不適合佩戴傳統助聽器者,都能受惠於全植入式助聽器。全植入式助聽器提供卓越的功能及外觀效果,病人可自如地進行戶外及水上活動。但對於一些聽覺深度受損(聽力損失在90分貝以上)或不願意接受手術治療的人士,則不適合植入此助聽器。

全植入聽力裝置由三部分組成:電子膠囊、麥克風系統和中耳感測器。電子膠囊包含電池、磁鐵、聲音處理器和感測器的連接器。醫生會將助聽器植入到病人耳朵後的皮膚下。手術一般需時約兩小時,需全身麻醉。經過大約6至8個星期的癒合期後,聽力學家會進行聽力裝置的開啟程序。

中大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學術主管唐志輝教授表示:「全植入式助聽器提供了一個復聽的選擇,一些病人若不滿意傳統助聽器的效果,可考慮接受耳鼻咽喉科醫生和聽力學家的評估,評估是否適合使用全植入式助聽器。」

總括而言,全植入式助聽器是一個隱藏的聽力裝置,使用時不著痕跡,同時亦不會妨礙日常生活。



一名成功進行全植入助聽器的黃女士分享經驗,旁為中大醫學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耳鼻咽喉科學術主管唐志輝教授

一名成功進行全植入助聽器的黃女士分享經驗,旁為中大醫學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耳鼻咽喉科學術主管唐志輝教授

 

中大醫學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耳鼻咽喉科學術主管唐志輝教授

中大醫學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耳鼻咽喉科學術主管唐志輝教授

 

左起:中大醫學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宋家強醫生、耳鼻咽喉科學術主管唐志輝教授,以及客座助理教授兼聽力科主管王家昌先生

左起:中大醫學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宋家強醫生、耳鼻咽喉科學術主管唐志輝教授,以及客座助理教授兼聽力科主管王家昌先生

 

左起:中大醫學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宋家強醫生、耳鼻咽喉科學術主管唐志輝教授、系主任尹懷信教授,以及客座助理教授兼聽力科主管王家昌先生

左起:中大醫學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宋家強醫生、耳鼻咽喉科學術主管唐志輝教授、系主任尹懷信教授,以及客座助理教授兼聽力科主管王家昌先生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