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6年3月30日

中大「南亞及東南亞文化節」推廣多元文化

2016年3月30日
分享
列印

開幕禮上嘉賓與表演學生合照。

印度學生表演傳統舞蹈。

學生把寶萊塢式的快閃活動搬上舞台。

印度手繪攤位大受歡迎。

印度表演者演奏印度雙頭鼓「Dhol」。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的代表介紹他們為在港少數族裔提供的服務。

印尼傳統樂器Angklung工作坊。

水燈製作工作坊。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學生事務處於3月16日至24日舉辦「南亞及東南亞文化節」(文化節),讓學生全方位感受南亞及東南亞文化的魅力,推動多元文化交流。  

三月適逢是印度及尼泊爾等南亞國家的傳統節日-色彩節(Holi Festival)舉行的時節,文化節安排了一系列精彩活動,如同色彩節般繽紛多采,包括:開幕表演、「南亞及東南亞市集」、豆腐製作班、印尼傳統樂器演奏工作坊、印度民俗舞工作坊、泰國水燈製作班及文化講座等。開幕禮由中大副校長霍泰輝教授、馬來西亞駐香港總領事館領事Nuramira Akmal binti Mustapa女士及印度駐香港總領事館領事及辦公室主管Narayan Singh先生主持,其後的表演節目包括尼泊爾學生的民族舞、印度學生表演傳統舞蹈Bharatanatyam,以及來自不同國家學生的寶萊塢式快閃活動,傳統與現代結合的演出充滿動感,教人耳目一新。還有來自印度的表演者演奏印度雙頭鼓-Dhol,讓現場洋溢一片異國風情。

協助籌辦「南亞及東南亞文化節」的印度學生Manisha Kamatchi表示:「這次文化節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體驗,讓我們有機會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無分異同。我亦可趁機會與人分享如何欣賞我們國家的文化。雖然參與這次的活動需要投放很多心力及要求團隊合作,但我從中得到快樂與滿足,相當值得!」

「南亞及東南亞市集」在中大從多角度感受當地文化

在文化節的首兩天,中大本部文化廣場搖身一變成為充滿南亞及東南亞色彩的市集。來自泰國、尼泊爾、印度、印尼、汶萊、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學生或代表在市集的攤位展示各自的文化,當中有不少攤位提供傳統食物讓學生免費試吃,包括﹕泰式炒麵、印尼春卷/糯米雞卷、馬來西亞肉骨茶/椰漿飯/咖央多士、印度小吃等。除了美食大受歡迎,免費體驗印度手繪(henna)的攤位也門庭若市。現場還有泰國學生教大家用泰文寫自己的名字及其泰文發音,亦大獲好評。此外,社企「愛服飾‧南亞創藝」在攤位上售賣由居港尼泊爾婦女製作的手工肥皂,讓學生和職員有機會了解他們的文化及在港生活的現況。

兩天的「市集」還加插了印尼傳統遊戲環節及南亞學生表演,氣氛更顯熱鬧。

學生帶頭  推動文化交流

豆腐在東南亞美食文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學生除了在「南亞及東南亞市集」上品嘗美食,亦可參與手工豆腐製作工作坊學習製作豆腐。文化節亦設有印尼傳統樂器Angklung工作坊,由印尼學生教導演奏Angklung和來自印尼的老師分享他們的文化,使參加者得以對印尼的音樂以至傳統文化有更多認識。還有印度學生在民族舞工作坊教授傳統舞蹈Dandiya Raas、泰國學生則教導參加者製作色彩絢麗的水燈(Loy Krathong),大家一同透過燃點水燈許願和祈福。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少數族裔服務部的代表與一位中大畢業生在分享會上分享他們在香港及海外為南亞/東南亞人士提供支援服務的經驗。三位之前分別到斯里蘭卡、泰國及越南實習的中大學生則在另一文化分享會上分享他們在異國有趣的見聞與體驗。

欲重溫「南亞及東南亞文化節」的精彩片段,請瀏覽:www.facebook.com/CUHKCulturalEncounters

支持機構:
馬來西亞駐香港總領事館
泰國駐香港總領事館



開幕禮上嘉賓與表演學生合照。

開幕禮上嘉賓與表演學生合照。

 

印度學生表演傳統舞蹈。

印度學生表演傳統舞蹈。

 

學生把寶萊塢式的快閃活動搬上舞台。

學生把寶萊塢式的快閃活動搬上舞台。

 

印度手繪攤位大受歡迎。

印度手繪攤位大受歡迎。

 

印度表演者演奏印度雙頭鼓「Dhol」。

印度表演者演奏印度雙頭鼓「Dhol」。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的代表介紹他們為在港少數族裔提供的服務。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的代表介紹他們為在港少數族裔提供的服務。

 

印尼傳統樂器Angklung工作坊。

印尼傳統樂器Angklung工作坊。

 

水燈製作工作坊。

水燈製作工作坊。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