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3年5月7日

無止橋夥中大 甘肅建橋助村民 誌中大金禧校慶 沈祖堯校長及義工黃錦星局長親赴搬石築橋

2013年5月7日
分享
列印

(左起)基金主席吳恩融教授、基金行政總幹事周嘉旺女士、中大校長沈祖堯教授、特區政府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先生、基金義務秘書紀文鳳女士,及陳瑞球家族代表羅德偉先生親赴該村和學生一同搬石建橋。

這次建橋活動有來自中港英美五所大學不同背景的學生參與,通過參與項目了解中國偏遠農村的需要並改善當地的民生環境。

無止橋一直致力為國內貧困和偏遠農村修建便橋和村莊設施,以改善村民生活,今年亦是香港中文大學(中大)五十周年金禧校慶,無止橋慈善基金特別與中大合作,安排中大師生,聯同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美國史丹福大學及英國牛津大學等合共70名師生義工,於4月28日至5月8日親赴內地甘肅省隴南市黨政村,為當地村民築建一座行人便橋,以解決當地村民過河困難,讓學童得以安全無憂地過河上學,大大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 

此橋命名為「香港中文大學金禧無止橋」,以誌中大金禧校慶。為紀念這條別具歷史意義的無止橋落成,中大沈祖堯校長親赴該村,與一眾大學生及村民一起搬石建橋。沈校長在活動中分享道:「中大一直致力弘揚人文精神,培育學德兼備的全人。無止橋項目自2005年由吳恩融教授發起以來,凝聚了中大及不同背景的大學生,一起了解國內農村的生活和地方需要,身體力行改善偏遠地區的民生環境,為國家作出貢獻。我很榮幸能在中大五十周年之際參與『香港中文大學金禧無止橋』的建橋活動,並感謝陳瑞球博士大紫荊勳賢及其家族的慷慨贊助,及所有參與的大學師生,讓項目得以順利完成。我衷心期望無止橋的理念和工作將繼續傳承下去。」 

同行的義工團隊包括無止橋義務秘書紀文鳳女士、陳瑞球家族代表羅德偉先生以及曾經參與興建第一條無止橋的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先生。他們雖然日理萬機,但工餘時依然不忘參與義務工作,與同學們一同付出汗水,身體力行共同建橋,為當地村民解決渡河困難,令學童既可以安全無憂地過河上學,村民亦得以紓解因為欠缺接駁橋樑所帶來的困擾,生活環境亦大幅改善。一眾學生與義工們的努力和善心不單達成村民世代的夢想,更築起了無形的心橋,憑藉愛心、關懷和瞭解,拉近彼此的距離。 

參與建橋的無止橋慈善基金榮譽顧問黃錦星局長說: 「樂見來自中港英美五大學校五十多位同學全情投入築橋的同時,更有民生支隊助村民了解垃圾的健康及環保處理,建樹良多。」 

「香港中文大學金禧無止橋」位於黨政村,由無止橋慈善基金主席兼、中大建築學院吳恩融教授親自設計,長約30米。建橋工程則由70名首次分別來自香港、內地、美國及英國五所大學的師生,聯同當地村民逾百人一起參與。 

除建橋外,來自不同學系的同學亦發揮專長,籌劃不同的民生項目,從多方面改善村民的生活,包括建造紀念涼亭,以及為村民舉辦一系列普及教育活動,內容包括法律常識、健康飲食和垃圾處理等。團隊更發動學生與村民一起進行全村清潔運動,回收並清理村內堆積的垃圾。 

關於「香港中文大學金禧無止橋」  

此橋全長30米,位於甘肅省東南部黨政村,約有300多戶共800多名村民。黨政村被一條河流分隔,該村及周邊村組的村民幾乎每天都需要過河前往對岸採購、就醫和上學。村民在旱季可搭木橋,但雨季時木橋被沖毀,村民和學生則需要涉水而行,河水暴漲時則無法過河。此橋可以改善當地村民的出行條件,也給予同學畢生難忘的義工服務學習體驗。項目由陳瑞球博士大紫荊勳賢及其家族慷慨贊助。

關於無止橋慈善基金

無止橋慈善基金(www.bridge2china.org)為2007年成立的香港慈善團體(編號:91/8739),旨在鼓勵香港和內地大學生運用環保理念,義務為國內貧困和偏遠農村修建便橋和村莊設施,改善村民生活,並建立兩地學生和村民之間的「心橋」。基金於過去六年已發動起過千名大學生和專業人士,在內地六個省份完成27個建橋項目、一個四川災後重建示範和一系列農村民生改善工作,並獲得專業機構和國際機構的認同。

請按此瀏覽更多活動照片:
https://www.cpr.cuhk.edu.hk/tc/events_recap_detail.php?1=1&1=1&id=125&s=



(左起)基金主席吳恩融教授、基金行政總幹事周嘉旺女士、中大校長沈祖堯教授、特區政府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先生、基金義務秘書紀文鳳女士,及陳瑞球家族代表羅德偉先生親赴該村和學生一同搬石建橋。

(左起)基金主席吳恩融教授、基金行政總幹事周嘉旺女士、中大校長沈祖堯教授、特區政府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先生、基金義務秘書紀文鳳女士,及陳瑞球家族代表羅德偉先生親赴該村和學生一同搬石建橋。

 

這次建橋活動有來自中港英美五所大學不同背景的學生參與,通過參與項目了解中國偏遠農村的需要並改善當地的民生環境。

這次建橋活動有來自中港英美五所大學不同背景的學生參與,通過參與項目了解中國偏遠農村的需要並改善當地的民生環境。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