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08年1月10日

中大腸胃研究團隊獲頒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2008年1月10日
分享
列印

第八代「鷹爪縫合器」

沈祖堯教授、霍泰輝教授、鍾尚志教授、陳家亮教授、吳國偉教授 (前排左起) 趙偉仁教授 (第二排中)、李玉棠教授 (第二排右) 及研究隊伍其他成員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腸胃研究團隊以研究腸胃潰瘍出血的創新療法,獲頒200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已於2008年1月8日在北京舉行頒獎典禮。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授予在實施技術開發及社會公益項目中有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工作者。在2007年,共有662個項目競逐「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項由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沈祖堯教授帶領,名為「腸胃潰瘍出血創新的非外科治療法」研究,在解決這全球常見的疾病上,革新過往的治療方法。研究隊伍中的其他成員包括陳家亮教授、劉潤皇教授、吳國偉教授、趙偉仁教授、李玉棠教授,以及中大醫學院前院長鍾尚志教授。

腸胃潰瘍出血是常見的急性疾病,亦為普遍之消化道疾病之一。過去外科手術是治療腸胃潰瘍出血的唯一有效方法。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腸胃研究團隊在內鏡治療腸胃潰瘍出血的研究上一直居於領導地位。在研究組的努力下,過去二十年間共研發了多項創新療法,當中包括:

‧應用內鏡方法治療潰瘍出血;
‧使用抗菌療法以治療潰瘍;
‧應用輔助性藥物治療以增加內鏡療法對急性潰瘍出血的療效;
‧制定創新方案以預防因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 引起的相關性潰瘍併發症。

隨着這些療法的發展,單在香港潰瘍出血的死亡率從80年代的10%大幅降至2005年的4.4%。這些研究成果亦修正了國際上對於治療此病的指引。同時無論外科手術的需求、輸血量、住院日數、終身服藥的需要、潰瘍的發病率及復發率等亦大大降低。

然而,在過去十年的審核顯示,雖然腸胃潰瘍出血患者的整體死亡率有明顯下降,但在一些內鏡治療失敗的個案,而需接受外科手術搶救者,其因手術而導致的死亡率卻由20.3%上升至40.5%。此因大多數患者年齡均較高及身體常患有多種疾病,令他們一般難以承受冗長的手術。因此,在過去五年,大多數(73.8%)此類病人只接受風險較低的潰瘍縫合術來穩住出血的血管。為減少手術死亡率,鍾尚志教授研發一項新型內鏡儀器-「鷹爪縫合器」,以取代外科手術。此儀器能通過內視鏡在人體體內縫合潰瘍以控制出血。這療法有望能取代傳統外科手術來治療嚴重潰瘍出血。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腸胃研究團隊已利用活豬作實驗,模擬胃部潰瘍大量出血,再用「鷹爪縫合器」來止血。結果在六隻活豬中成功止血,而治療時間在七分鐘內完成,術後豬隻安好並無再出血現象。目前,我們已可使用內視鏡「鷹爪縫合器」來取代外科手術上的縫合技術治療潰瘍出血。中大將繼續致力改良有關技術,以在臨床上為腸胃潰瘍出血病人作進一步治療。



 

第八代「鷹爪縫合器」

第八代「鷹爪縫合器」

 

 

沈祖堯教授、霍泰輝教授、鍾尚志教授、陳家亮教授、吳國偉教授 (前排左起) 
趙偉仁教授 (第二排中)、李玉棠教授 (第二排右) 及研究隊伍其他成員

沈祖堯教授、霍泰輝教授、鍾尚志教授、陳家亮教授、吳國偉教授 (前排左起) 趙偉仁教授 (第二排中)、李玉棠教授 (第二排右) 及研究隊伍其他成員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