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5年11月23日

第十四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 中大奪得全國優勝盃

2015年11月23日
分享
列印

中大團隊於第十四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獲頒「全國優勝盃」。

得獎學生合照。

得獎學生合照。

中國學界兩年一度的盛事-第十四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挑戰杯),日前在廣東工業大學圓滿舉行。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再創佳績,在超過三百多所院校、七百多件作品中,以優異的團體成績贏得「全國優勝盃」。「全國優勝盃」是授予繼第一名的最高榮譽「挑戰杯」之後,取得最佳團體總分的二十所院校。中大是唯一的一所香港院校獲此成績,也是香港高校自一九九七年參加「挑戰杯」競賽以來,首次有香港院校奪得此項榮譽。

作為兩年一度的盛事,「挑戰杯」被譽為中國當代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奧林匹克盛會,由國家多個部委主辦,全國各地兩百多萬名大學生參加。過往中大已連續六屆贏得「港澳優勝杯」,是港澳地區的六連冠;今年港澳地區賽出線的院校首次與內地所有參與決賽的院校一同比拚,中大更獲得「全國優勝盃」,成績令人鼓舞。

中大在今屆「挑戰杯」獲得三個一等獎,分別是「污水處理一步通 – 構建基因電路簡化脫硝程序」、「手語教學手套」,以及「半固態全液電池」;獲二等獎的作品為「檢查腸胃消化道的微型環境友好型蝌蚪膠囊機器人」、「可產電磁流變液減震器」、「用於受控藥物遞輸上空心多孔米粒狀四氧化三鐵納米膠囊」和「為癱瘓病人開發的可穿戴外骨骼套裝」。得到三等獎的作品是「守護者防失裝置」。 

「污水處理一步通 – 構建基因電路簡化脫硝程序」由生命科學學院學生梁敬邦、石致宇和盧芳泉設計。現時污水處理廠一般使用微生物去除氨(NH4+),需要經過有氧及無氧兩個步驟,效率較低。得獎的三位同學透過改造棕色固氮菌 (一種能在有氧環境下存活,而其細胞含有微量氧氣的細菌),使其在有氧的環境下進行脫硝作用來處理氮廢物。這設計可以減少處理氮廢物的時間和寶貴的土地,以及增加污水處理的反硝化速度,以提高污水處理廠的效率及其壽命。

「手語教學手套」由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學生賴錦濤、唐丁、陳博文和鍾卓煒設計。此項目精確計算出手指的運動角度,從而建立一套可以互動的手語教育系統,以解決目前手語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這項設計以資料手套為技術基礎,實現手勢追蹤及手勢控制等多元化的用途。其低成本的慣性感測器精確捕捉手部關節角度,結合攝像設置改善了單一資料來源帶來的誤差,並將表情追蹤功能引入手語教學以實現更高精度的手勢識別,廣泛應用於手語教學與翻譯、機械控制及虛擬實境等多個領域。 

「半固態全液電池」由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學生王增越設計。傳統的釩液流電池受制於釩的溶解度,能量密度較低,使電池系統體積重量較大。此項目首次將半固態技術運用於釩電池體系,製備了新的釩-碳複合電極材料,提高了釩液流電池能量密度。能量密度的提升可以縮小電池系統的體積重量,同時減少迴圈泵的負擔,有助於提升能量效率。

第十四屆「挑戰杯」中大得獎名單

項目名稱 參賽學生 所屬學系 獎項
污水處理一步通 – 構建基因電路簡化脫硝程序 梁敬邦、石致宇、盧芳泉 生命科學學院 一等獎
手語教學手套 賴錦濤、唐丁、陳博文、鍾卓煒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 一等獎
半固態全液電池 王增越  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 一等獎
檢查腸胃消化道的微型環境友好型蝌蚪膠囊機器人 鍾勇、張霖  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 二等獎
可產電磁流變液減震器 朱琪森  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 二等獎
用於受控藥物遞輸上空心多孔米粒狀四氧化三鐵納米膠囊 陳啓楓  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 二等獎
為癱瘓病人開發的可穿戴外骨骼套裝 馬浩、陳兵、秦萊茵、關曉

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
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

二等獎
守護者防失裝置 郭瑋強、劉栢林、張偉霖、鍾耀霆 信息工程學系 三等獎

中大向來極為重視學生的創意,讓學生在學術基礎上,激發嶄新創業意念,並在課內外進行科技創新發明。中大更鼓勵來自不同學系的學生合作,融匯各學科之專長。



中大團隊於第十四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獲頒「全國優勝盃」。

中大團隊於第十四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獲頒「全國優勝盃」。

 

得獎學生合照。

得獎學生合照。

 

得獎學生合照。

得獎學生合照。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