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4年10月16日

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皮薩里德斯教授於中大演講「新中國標準:歐洲後工業化社會過渡的啟示」

2014年10月16日
分享
列印

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教授於中大演講。

中大常務副校長華雲生教授(右)致送紀念品予皮薩里德斯教授。

皮薩里德斯教授與中大經濟學系系主任張俊森教授(右)在答問環節與觀眾交流。

皮薩里德斯教授(左三)與中大成員合照,包括(左起)協理副校長馮通教授、副校長張妙清教授、常務副校長華雲生教授、經濟學系系主任張俊森教授,以及晨興書院院長兼199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莫理斯教授。

講座吸引近350名嘉賓出席,全場爆滿。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很榮幸邀得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教授(Prof. Sir Christopher A. Pissarides今天(10月16日)蒞臨中大主持傑出公開講座,講題為「新中國標準:歐洲後工業化社會過渡的啟示」。講座吸引了近350名中大師生、校友及公眾人士聽講,全場座無虛席,不少出席者更須席地而坐。 

經濟增長源自技術的改進。這可分為兩種形式:一是於商品和服務的生產過程實行新技術和理念;二是重新分配勞動力和資本到高生產效率活動裡。無論是採用哪一種模式,經濟增長一般會帶來結構性的轉變。在講座上,皮薩里德斯教授探討結構轉型和對國家最好的政策。歐洲於二十世紀經歷社會轉型,其社會和經濟政策及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與現今狀況有密切關係,特別是弱勢社群的福利、社會不平等的處理及經濟聯盟的管理,都可從歐洲的經驗得到啟發。現在許多這類問題困擾著中國,皮薩里德斯教授在是次講座中著眼於從這些政策中可吸取的教訓和應採取的行動,以避免重蹈許多歐洲國家所犯的錯誤。 

皮薩里德斯教授現為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Regius經濟學講座教授及塞浦路斯國家經濟協會主席。他於艾塞克斯大學及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取得學位後,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任教至今。亦曾於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和柏克萊加州大學擔任長期訪問學者。 

皮薩里德斯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為勞動市場、宏觀經濟政策、經濟增長和結構性變化。他與西北大學的戴爾•莫滕森教授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彼得•戴蒙德教授憑著在勞動經濟的研究、尤其是關於市場摩擦和失業方面有卓越貢獻,於2010年共同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2005年,皮薩里德斯教授和其合作者莫滕森教授共同獲頒IZA勞動經濟學獎,而他也成為第一個獲得此殊榮的歐洲經濟學家。皮薩里德斯教授著作良多,多發表於專業期刊、雜誌和媒體。他的《均衡失業理論》為失業經濟學的重要參考文獻,並已翻譯成多種語言。他關於歐元區和歐洲統合前景所發表的言論,也常見於報章媒體。 

皮薩里德斯教授獲選為計量學會、英國學院、雅典科學院、歐洲科學院及其他學術團體院士。同時也是美國經濟學會終身榮譽會員,並且獲得多所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和名譽教授職位。他於2011年獲得塞浦路斯最高榮譽的大十字勳章,並於2013年獲英女皇伊莉莎白二世封為爵士。 

皮薩里德斯教授曾任2011年歐洲經濟協會會長。於2000及2007年間,他為塞浦路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外部成員,該委員會負責為塞國引進歐元。他也是歐盟委員會、世界銀行及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顧問,就就業和宏觀經濟政策提供諮詢服務。

請按此瀏覽更多活動照片:
https://www.cpr.cuhk.edu.hk/tc/events_recap_detail.php?1=1&id=178&s=

 



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教授於中大演講。

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教授於中大演講。

 

中大常務副校長華雲生教授(右)致送紀念品予皮薩里德斯教授。

中大常務副校長華雲生教授(右)致送紀念品予皮薩里德斯教授。

 

皮薩里德斯教授與中大經濟學系系主任張俊森教授(右)在答問環節與觀眾交流。

皮薩里德斯教授與中大經濟學系系主任張俊森教授(右)在答問環節與觀眾交流。

 

皮薩里德斯教授(左三)與中大成員合照,包括(左起)協理副校長馮通教授、副校長張妙清教授、常務副校長華雲生教授、經濟學系系主任張俊森教授,以及晨興書院院長兼199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莫理斯教授。

皮薩里德斯教授(左三)與中大成員合照,包括(左起)協理副校長馮通教授、副校長張妙清教授、常務副校長華雲生教授、經濟學系系主任張俊森教授,以及晨興書院院長兼199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莫理斯教授。

 

講座吸引近350名嘉賓出席,全場爆滿。

講座吸引近350名嘉賓出席,全場爆滿。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