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3年12月3日

中大公布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 2012)研究結果分析香港學生的成就與挑戰

2013年12月3日
分享
列印

中大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教授鍾宇平教授(左)及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香港中心總監何瑞珠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香港教育研究所「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簡稱PISA)香港中心」今天(12月3日)公布第五期PISA研究結果。中心於2012年4至5月期間,以隨機抽樣方式,邀請了148間中學近5,000名學生進行測試,評估他們在數學、科學和閱讀三方面的能力。 

調查發現六十五個國家和地區中,香港學生的能力表現再居前列,數學能力排名第三,閱讀(中文)和科學能力均排名第二(圖表1及附件1)。教育均等方面,香港不同社經背景學生之間的能力表現的差異與第一期比較,變化不大;校間成績差異縮小但仍顯著,學校的整體社經背景對成績的影響大幅減弱。綜合學生成績及教育均等兩方面的表現,反映香港基礎教育朝向優化而均等的發展。然而,校內學生之間的成績差異卻有所增加(圖表2),反映校內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逐漸擴大。因此,中學教師如何裝備自己和教育當局如何支援學校以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是極為重要的課題。 

研究分析了教育成果是否均等,特別是學生的社經背景、性別和移民身份等因素對成績的影響,結果發現家庭社經背景如家長的職業和教育程度,對學生成績的影響相對較小(圖表3及附件2)。然而,性別和移民身份對學生成績的影響仍見顯著。男生在數學方面成績明顯高於女生,差距達15分;女生則在閱讀方面顯著地領先男生達25分(圖表4)。非本地出生的移民子女比本地出生的學生成績較差,差距達20至26分(圖表5);此差距雖逐漸縮小,但仍然顯著。 

同時,研究亦分析了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結果顯示由2003至2012年,香港學生在數學方面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觀有所提升。然而,儘管在六十五個國家和地區中,香港學生的數學成績名列前茅,他們在數學方面的自我觀仍低於OECD國家的平均值,對學習數學的焦慮感亦較OECD國家的平均值為高(圖表6)。 

家庭因素方面,家長對子女教育的投資和參與程度,以及對學校的觀感,與子女的數學能力表現息息相關。家長在家裏參與子女的學習,對其學習成效有正面的影響——家長愈多與子女閒談(例如與子女談論時事、電影、電視節目、書刊或學校生活等),子女的能力表現愈佳。然而,家長參與學校義務工作或家長活動的情況,卻與子女的學習表現呈負相關。這現象可能是因為在中學階段,家長與學校的接觸或參與校內活動較多與學生的學業或行為問題有關。換言之,在中學階段,家長的校內參與仍以問題取向為主,情況實有待探討及改善(圖表7)。而作為學校質素評鑑者的家長,對子女就讀學校的教育質素滿意程度愈高,他們的子女表現愈佳。 

研究亦收集了與其他重要教育政策有關的數據,包括學生學習動機及學校風氣等(圖表8),研究人員會繼續探討和發表有關的研究結果。 

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策劃的定期跨國研究「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簡稱PISA),每三年進行一次,旨在了解十五歲學童的基礎能力和影響他們學習的因素,並評估及比較參與國家和地區的教育成效。 



中大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教授鍾宇平教授(左)及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香港中心總監何瑞珠教授

中大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教授鍾宇平教授(左)及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香港中心總監何瑞珠教授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