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3年9月17日

中大公布小中風的最新藥物治療方法

2013年9月17日
分享
列印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主任黃家星教授(左)及該系名譽助理教授蘇藹欣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最新研究證實,短暫性腦缺血和輕度中風(俗稱小中風)病人早期使用雙藥聯合抗血小板治療比單藥抗血小板治療更有效預防再次中風、心臟病發或死亡。研究結果最近刊登於國際權威醫學雜誌Circulation網上版(http://circ.ahajournals.org/content/early/recent,9月12日刊登)。 

腦中風是中國人第一大殺手。每年有超過一百五十萬人死亡。在香港,每年有超過二萬中風病人需要住院接受治療,其中有超過三千人因中風而死亡,更有數以萬計病人因而傷殘。在中風病人中,有15–26%會出現小中風的先兆;小中風的症狀輕微或短暫,病人很多時候沒有留意病情的嚴重性,而沒有立即接受治療,但病人在隨後三個月可能會嚴重中風,一半再中風患者更會在小中風後48小時內發生,所以早期藥物治療是非常重要。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主任黃家星教授聯同其他亞洲中心在2010年率先證實雙藥聯合抗血小板治療能有效減少血液内栓子的數目。研究團隊最近集合更多世界其他中心的研究數據,進一步完成了一項薈萃分析研究,分析了十四個臨床隨機試驗,比較9,012名中風病人在病發三天內分別接受雙抗血小板治療和單抗血小板治療的療效。期間共有668人再中風,846人出現再中風或心臟病發或死亡,有37人有嚴重出血。分析結果顯示,接受雙抗血小板治療的中風病人,三個月內再中風機會降低了31%,連同其他心臟病和死亡的發病率也減少了29%,其中最多試驗使用了氯吡格雷硫加上阿士匹靈和單用阿士匹靈作比較。 

這項研究證明短期的雙抗血小板治療(特別是氯吡格雷硫及阿士匹靈)比單抗血小板治療更有效減低小中風病人三個月內再中風、心臟病發或死亡的機會。中大建議有小中風症狀的病者多加注意,及早接受治療。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主任黃家星教授(左)及該系名譽助理教授蘇藹欣醫生。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主任黃家星教授(左)及該系名譽助理教授蘇藹欣醫生。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