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0年9月7日

革新建筑技术 抵御十度地震中大创新建筑援建四川 两周建成高质环保校舍

2010年9月7日
分享
列印

(右起)中大建筑学院院长何培斌教授、建筑学院副教授朱竞翔教授,以及香港龙的文化慈善基金蔡宏炯先生

(右起)中大建筑学院二年级生王守贤同学、博士研究生夏珩同学及朱竞翔教授;达祖小学代表游静芬女士;香港龙的文化慈善基金蔡宏先生;中大建筑学院院长何培斌教授,以及三年级生杨扬同学

新芽学堂与四川泸沽湖区自然环境和当地村落的肌理融为一体

简单的外围本制格架设计,使这个现代建筑融入乡村氛围

使用风力发电照明

房间之间的半透明墙壁可阻隔声音,而不阻挡光线渗透

室内四个空间的尺寸、比例与朝向各不相同,并善用自然采光及自然通风

参与新芽学堂项目的大学生和建筑师志愿者

轻便的建筑物料,配合轻型结构系统,可抵御强烈地震

新芽学堂仅需十四天便完成组装

继去年在四川地震灾区剑阁县下寺村建成第一所新芽小学后,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建筑学院朱竞翔教授率领的研究小组汲取经验,以更先进的建筑系统及创新设计,今夏在四川建成第二所新芽学堂。新校舍除具备第一所新芽小学的优点,如抗震耐用、两周施工期等,在能源效益及空间设计上更迈进了一大步。

朱教授及其团队在香港龙的文化慈善基金及中大新亚四川重建基金的资助下,于「五一二」汶川大地震后研发了一套创新的建筑系统与技术,用于环保学校原型设计。第二所新芽学堂座落四川省边境的多山地区凉山州盐源县泸沽湖镇,位于海拔二千六百米的少数民族摩梭族村寨达祖。

学堂采用了轻型复合结构系统,抗震等级达麦加利地震烈度十度。房屋还具防火及耐候的特性,使用寿命高达二十年以上,且造价相当低廉。整个建筑系统超过九成的构件在工厂预制,组装仅需十四天,成为预防灾害或是灾后重建的最佳选择。

建筑围合按照发达国家的当代标准来设计,表面使用8厘米厚的保温材料抵御严寒天气,还利用温差效应、烟囱效应在夏天维持室内的凉爽,达致冬暖夏凉。清洁能源由一部风力发电机提供,用于点亮LED灯具,全部照明的能量消耗只有1.2千瓦。设计还预留空间,供未来安装太阳能地板辐射热系统之用。

校舍是单层建筑,占地二百六十平方米,设有三间教室和一个阅读空间,没有浪费任何地方作走廊。室内四个空间的尺寸、比例与朝向各不相同,孩童可以自然地感知所处的课室,教师也能按需要调整门扇,灵活制造不同空间,加以善用。房间之间半透明的墙壁可阻隔声音,而不阻挡光线渗透。

学堂的位置依据泸沽湖区自然环境和当地村落的肌理而定。简单的外围木制格架设计,使这个现代的建筑融入乡村氛围,又毋须像当地传统的井干式建筑般消耗许多原木。

是项计划邀请了三十名来自香港及内地的大学生、建筑师志愿者参与,让他们一起见证创新建筑的巨大潜力,极富教育意义。

新学堂已于9月1日启用,除可让村内孩童于该处完成六年制的小学教育,更吸引了附近村落的学生来上学。

这个环保学校原型设计整合了创新的结构系统、建造与环境科技,以紧凑空间组织手法高度集合在一起,大大提升建筑物的各项性能。朱竞翔教授的研究小组成员还包括专业顾问谭善隆先生、博士研究生夏珩先生,以及来自不同制造企业的工程师。



(右起)中大建筑学院院长何培斌教授、建筑学院副教授朱竞翔教授,以及香港龙的文化慈善基金蔡宏炯先生

(右起)中大建筑学院院长何培斌教授、建筑学院副教授朱竞翔教授,以及香港龙的文化慈善基金蔡宏炯先生

 

(右起)中大建筑学院二年级生王守贤同学、博士研究生夏珩同学及朱竞翔教授;达祖小学代表游静芬女士;香港龙的文化慈善基金蔡宏先生;中大建筑学院院长何培斌教授,以及三年级生杨扬同学

(右起)中大建筑学院二年级生王守贤同学、博士研究生夏珩同学及朱竞翔教授;达祖小学代表游静芬女士;香港龙的文化慈善基金蔡宏先生;中大建筑学院院长何培斌教授,以及三年级生杨扬同学

 

新芽学堂与四川泸沽湖区自然环境和当地村落的肌理融为一体

新芽学堂与四川泸沽湖区自然环境和当地村落的肌理融为一体

 

简单的外围本制格架设计,使这个现代建筑融入乡村氛围

简单的外围本制格架设计,使这个现代建筑融入乡村氛围

 

使用风力发电照明

使用风力发电照明

 

房间之间的半透明墙壁可阻隔声音,而不阻挡光线渗透

房间之间的半透明墙壁可阻隔声音,而不阻挡光线渗透

 

室内四个空间的尺寸、比例与朝向各不相同,并善用自然采光及自然通风

室内四个空间的尺寸、比例与朝向各不相同,并善用自然采光及自然通风

 

参与新芽学堂项目的大学生和建筑师志愿者

参与新芽学堂项目的大学生和建筑师志愿者

 

轻便的建筑物料,配合轻型结构系统,可抵御强烈地震

轻便的建筑物料,配合轻型结构系统,可抵御强烈地震

 

新芽学堂仅需十四天便完成组装

新芽学堂仅需十四天便完成组装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