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6年12月19日

中大率国际研究 树立治疗肺癌基因变异新典范

2016年12月19日
分享
列印

中大医学院肿瘤学系系主任兼李树芬医学基金肿瘤学教授莫树锦教授(左)发表最新的国际研究结果,为对一线标靶治疗呈抗药性的EGFR肺腺癌患者制订新治疗模式。图中及右分别为中大医学院肿瘤学系临床助理教授(名誉)林国智医生及肺腺癌患者周女士。

莫树锦教授建议肺腺癌病人接受「癌症进化」监测,对症下药,以持续优化治疗方案。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领导的最新国际研究证实,带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变异之肺腺癌患者,如在接受一线标靶治疗后出现新基因突变及抗药性,可透过新的治疗模式,将其无恶化存活期有效延长超过一倍。研究人员建议肺癌患者应持续监测并针对基因变异情况而对症下药。此肺癌治疗的重大突破,代表医学界在抗癌「战役」上再下一城,同时标志著「个人化治疗」的新里程。相关研究结果刚于顶尖医学期刊《新英伦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 

EGFR肺腺癌患者对一线标靶药呈抗药性 

肺癌是全球最多人罹患的癌症,每年约有160万人死于此病。在本港,肺癌更是头号癌症杀手,亦是第二常见的癌症,每年新症逾4,000宗,当中七成为肺腺癌,患者不少为女性及非吸烟人士。 

现时,肺腺癌患者如证实有EGFR基因变异,可接受一线标靶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然而,临床资料显示,大部分患者在接受一线标靶药治疗后的9至13个月,会开始呈「抗药性」,病情持续恶化,需接受传统化疗。当中,超过一半患者证实癌细胞出现一种名为「T790M」的基因突变。 

中大医学院肿瘤学系系主任兼李树芬医学基金肿瘤学教授莫树锦教授解释:「当EGFR基因变异这个致癌因子被锁定为药物靶点(target),癌细胞便会『进化』,导致另一致癌因子冒起,令病人对一线药物出现抗药性。」其中一种冒起的致癌因子便是「T790M」基因突变,医学界称这种情况为「癌症进化」(Cancer Evolution)。 

莫树锦教授于2014年至2015年期间领导一项国际性研究,将来自近20个国家及地区共419名带有「T790M」基因突变、并在接受TKI治疗后病情恶化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接受新标靶药及传统化疗。结果发现病人接受新药后,无恶化存活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平均超过10个月,是传统化疗(约4个月)的两倍多;疗效(即治疗后癌细胞缩小或消失的病人比率)亦是传统化疗的两倍,而且副作用较低,可纾缓癌病征状及患者不适。 

 

新标靶药(279人)

传统化疗(140人)

无恶化存活期(中位数)

10个月

4个月

有效率(治疗后肿瘤缩小或消失的病人比率)

71%

31%

针对「癌症进化」情况 持续优化治疗方案 

有关研究结果日前在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ung Cancer)于维也纳举行的第十七届世界肺癌大会上公布。莫树锦教授指出:「此项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开创了针对肺癌基因突变的新治疗模式。从此我们不但要先确定肺腺癌病人是否有EGFR基因变异,也需监测『癌症进化』的情况,在此类患者接受一线标靶药后病情恶化时,检测他们是否已出现基因突变,并对症下药,以持续优化治疗方案。」 

此项发现是莫树锦教授继2009年发现「按EGFR基因变异选择肺腺癌的一线治疗」,以及于2014年发表「EML4-ALK基因变异的晚期肺腺癌病人接受标靶药治疗较传统化疗有效」后,在肺癌治疗研究上的另一重大突破。医学界可藉着了解肺癌的基因图谱,针对各种基因变异为病人度身订造治疗方案,进一步实践「个人化治疗」(Personalized Medicine)的理念,改善肺癌患者的生活质素。



中大医学院肿瘤学系系主任兼李树芬医学基金肿瘤学教授莫树锦教授(左)发表最新的国际研究结果,为对一线标靶治疗呈抗药性的EGFR肺腺癌患者制订新治疗模式。图中及右分别为中大医学院肿瘤学系临床助理教授(名誉)林国智医生及肺腺癌患者周女士。

中大医学院肿瘤学系系主任兼李树芬医学基金肿瘤学教授莫树锦教授(左)发表最新的国际研究结果,为对一线标靶治疗呈抗药性的EGFR肺腺癌患者制订新治疗模式。图中及右分别为中大医学院肿瘤学系临床助理教授(名誉)林国智医生及肺腺癌患者周女士。

 

莫树锦教授建议肺腺癌病人接受「癌症进化」监测,对症下药,以持续优化治疗方案。

莫树锦教授建议肺腺癌病人接受「癌症进化」监测,对症下药,以持续优化治疗方案。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