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5年9月16日

中大率先引入「高频信号检测」技术以确定脑部手术范围有效提升复杂性脑痫症手术成效约三成

2015年9月16日
分享
列印

(右起) 中大医疗团队包括外科学系脑外科组名誉临床副教授陈达明医生、外科学系脑外科组主任潘伟生教授、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脑神经科名誉临床副教授梁浩云医生和外科学系脑外科组名誉临床副教授朱献伦医生,指出最新的高频信号检测技术可更准确地找出复杂性脑痫症的发作源头,提高手术成效近三成。

患上复杂性脑痫长达28年的欧阳先生(左)于2014年接受颅内脑电图和高频信号检查,成功找出并切除病源,发作次数由每年接近二十次大幅下降至每年四次,发作时症状亦大为减轻。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最新研究指出,在复杂性脑痫症手术中,结合颅内脑电图和高频信号检测(high-frequency oscillations)技术,可更准确地找出癫痫症发作源头,以确定手术切除范围,有效提升约三成手术成效。有关研究结果已于国际期刊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2015年一月号中发表。 

【脑痫症及治疗方法】

脑痫症是一种常见的脑科疾病,发病时患者的脑内神经细胞会异常放电,出现阵发性短暂大脑神经紊乱,导致肌肉不受控制地抽搐,严重者会丧失意识,容易发生意外。全港现时有超过7万名脑痫症患者,即每100人当中便有1人在生命中至少经历一次脑痫症发作。约三成患者病情较为严重,不能靠药物控制病情,且病发频密,以至经常进出医院,影响工作和生活。此类病人需考虑接受手术切除病源,以根治/减低病发机会。 

【颅内脑电图监察技术】

脑痫症手术的成功关键之一是准确找出病源。患者需要在手术前接受一系列非入侵性的检查,包括脑电图(EEG)、磁力共振(MRI)、功能性影像如正电子扫描(PET)和临床心理学测试,如所有检测结果均一致指向同一个脑痫发作的起源,可有助准确界定手术切除范围。

中大外科学系脑外科组主任潘伟生教授表示:「有时磁力共振也未必能显示出有问题的地方。若这些检查未能达至单一结果,个案将被评定为复杂性脑痫,过往一般都不会进行手术。这类病人现时约有三千名。中大医学院自2006年引入颅内脑电图监察技术,为此类病人于大脑表层或较深入的部位置入电极槽,从脑部直接记录电波讯息,然后透过分析确定病源。」 

中大外科学系脑外科组名誉临床副教授朱献伦医生指出:「由2000年至今,沙田威尔斯亲王医院及中大医疗团队共同进行了128宗切除性脑痫外科手术(包括成人和儿童)。我们先后引入颅内脑电图监察技术及新研发的高频信号检测技术,为以往不适合接受手术的复杂性脑痫病人带来希望。」 

【最新发展:高频信号检测技术】

中大医学院在2012年率先利用颅内电极槽配合新研发的高频信号检测技术,采集和分析在脑痫发作初期80Hz到500Hz之间的高频信号(HFOs),大大提升复杂性脑痫症手术的准确性和成效。目前医疗团队已将新技术应用于7名复杂性脑痫症患者身上,并根据分析数据进行手术切除病源,当中71.4%的个案成效达良好水平,较以往45.5% 提高接近三成。 

中大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脑神经科名誉临床副教授梁浩云医生解释,「自2012年开始应用高频信号检测技术,高度复杂性的脑痫手术也能够实现。我们会为未能透过非入侵性检查找出病源的患者进行脑部电极槽置入手术,并留院观察1-2星期,留院期间会有医生持续收集和分析脑电图及高频信号,以作最后手术决定。新研发的高频信号检测技术比传统脑电图提供更明确和清晰的指引,可协助医疗团队更准确地找出癫痫发作源头和界定手术切除范围,从而提升手术成效。」 

展望将来,研究团队将会收集更多资料和数据,以进一步确定及研究高频信号检测技术的应用。



(右起) 中大医疗团队包括外科学系脑外科组名誉临床副教授陈达明医生、外科学系脑外科组主任潘伟生教授、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脑神经科名誉临床副教授梁浩云医生和外科学系脑外科组名誉临床副教授朱献伦医生,指出最新的高频信号检测技术可更准确地找出复杂性脑痫症的发作源头,提高手术成效近三成。

(右起) 中大医疗团队包括外科学系脑外科组名誉临床副教授陈达明医生、外科学系脑外科组主任潘伟生教授、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脑神经科名誉临床副教授梁浩云医生和外科学系脑外科组名誉临床副教授朱献伦医生,指出最新的高频信号检测技术可更准确地找出复杂性脑痫症的发作源头,提高手术成效近三成。

 

患上复杂性脑痫长达28年的欧阳先生(左)于2014年接受颅内脑电图和高频信号检查,成功找出并切除病源,发作次数由每年接近二十次大幅下降至每年四次,发作时症状亦大为减轻。

患上复杂性脑痫长达28年的欧阳先生(左)于2014年接受颅内脑电图和高频信号检查,成功找出并切除病源,发作次数由每年接近二十次大幅下降至每年四次,发作时症状亦大为减轻。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