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2年9月19日

邵逸夫天文学奖得主刘丽杏教授及朱维特教授于中大演讲

2012年9月19日
分享
列印

刘丽杏教授以「扩展太阳系:凯伯带的发现」为题发表演讲。

大卫‧朱维特教授以「凯伯带:我们已知与未知的事情」为题发表演讲。

刘丽杏教授(左)及大卫‧朱维特教授。

(左起)中大物理系朱明中教授、逸夫书院院长陈志辉教授、中大博文讲座教授杨振宁教授、2012年邵逸夫天文学奖得主刘丽杏教授(Prof. Jane Luu)及大卫‧朱维特教授(Prof. David C. Jewitt)、中大署理校长华云生教授,以及敬文书院院长杨纲凯教授。

2012年邵逸夫天文学奖得主刘丽杏教授(Prof. Jane Luu)及大卫‧朱维特教授(Prof. David C. Jewitt)昨天(9月18日)亲临香港中文大学(中大)逸夫书院,分别以「扩展太阳系:凯伯带的发现」(Expanding the Solar System: The Kuiper Belt Discovery)及「凯伯带:我们已知与未知的事情」(Kuiper Belt: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Don’t)为题演讲,吸引近三百六十名中大及本地其他大学和中学的师生,以及有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出席,现场座无虚席。 

刘丽杏教授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的科学家,而大卫.朱维特教授则为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教授暨行星与太阳系外行星研究院主任。两位杰出学者荣获2012年邵逸夫天文学奖,以表彰他们发现海王星以外物体及描述其特性,为研究太阳系最初之形成及追寻短周期彗星来源提供寳贵资料。两位教授发现第一颗海王星外物体时,朱维特教授为夏威夷大学天文学教授,而刘教授为他的研究生。 

1993年,刘教授和朱维特教授发现海王星以外的物体。在此之前,人们对太阳系远处海王星轨道至奥特云 (Oort cloud) 之间的空间所知甚少。海王星离太阳三十天文单位,而奥特云则离开太阳超过一万天文单位,为长周期彗星之源。刘教授和朱维特教授的研究发现,在三十至五十天文单位之间的区域充斥着数以万计的冰冻物体,直径达五十公里以上,是物质受引力吸引积累而成,天文学界称为「吸积」。吸积是行星形成的早期过程,但受到未明因素影响,该区域的吸积过程终止。由于已形成的物体互相远离,碰撞机会甚少,因而没有进一步的演变。这些物体完整地记录了行星形成过程的早期情况。

有关「邵逸夫奖」

「邵逸夫奖」为国际性奖项,得奖人皆活跃于其学术领域,在学术研究、科学研究及应用上有突破性的成果,或对文化艺术有杰出贡献,或在其他领域有卓越之成就。评选的原则主要考虑候选人之专业对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生活质素,以及丰富人类精神文明的贡献。候选人近期的成果将获优先考虑。

「邵逸夫奖」乃按邵逸夫爵士意愿,于2002年11月成立,2004年颁发首届奖项,现为第九届。「邵逸夫奖」设有三个奖项,分别为天文学奖、生命科学与医学奖,以及数学科学奖。



刘丽杏教授以「扩展太阳系:凯伯带的发现」为题发表演讲。

刘丽杏教授以「扩展太阳系:凯伯带的发现」为题发表演讲。

 

大卫‧朱维特教授以「凯伯带:我们已知与未知的事情」为题发表演讲。

大卫‧朱维特教授以「凯伯带:我们已知与未知的事情」为题发表演讲。

 

刘丽杏教授(左)及大卫‧朱维特教授。

刘丽杏教授(左)及大卫‧朱维特教授。

 

(左起)中大物理系朱明中教授、逸夫书院院长陈志辉教授、中大博文讲座教授杨振宁教授、2012年邵逸夫天文学奖得主刘丽杏教授(Prof. Jane Luu)及大卫‧朱维特教授(Prof. David C. Jewitt)、中大署理校长华云生教授,以及敬文书院院长杨纲凯教授。

(左起)中大物理系朱明中教授、逸夫书院院长陈志辉教授、中大博文讲座教授杨振宁教授、2012年邵逸夫天文学奖得主刘丽杏教授(Prof. Jane Luu)及大卫‧朱维特教授(Prof. David C. Jewitt)、中大署理校长华云生教授,以及敬文书院院长杨纲凯教授。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