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胡焕庸线的气候背景与稳定性

分享
列印
日期:

2015年8月7日

時間:

12:00-13:30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学田家炳楼八楼,中国研究服务中心

講者:

夏海斌 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講者簡歷:

夏海斌博士,讲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现就职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现主持国家自然基金专案“面向区域进化的自主体类比平台开发与应用”,合作编著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普通地理学》。发表论文8篇。

報名:

报名或订餐请于每个演讲日上午10:00之前,致电或电邮至中国研究服务中心,谢谢。

查詢:

Tel.: (852) 3943-8763/8765
Email: event@usc.cuhk.edu.hk

活動概覽:

語言:普通話
費用:餐費港幣20元;不訂餐者免費

講座摘要:

本文基于NCAR/PSU的RegCM4.0,取A1B情景对中国未来气候变化作了模拟估计,获得了1981-2000和中国未来时期(2041-2060)的温度、降水类比值。并结合气候变化的类比资料,计算获得了中国历史时期及未来时期的蒸发量模拟值,并且计算了中国的农业生产潜力,得到了中国各地区可能达到的期望农业产量。通过比较1981-2000和未来(二十一世纪中叶)时期农业生产潜力的变化,发现秦岭淮河一线仍然是中国农业生产潜力变化的重要分界线,淮河以南地区农业生产潜力呈下降态势,而淮河以北地区农业生产潜力呈上升趋势,未来农业生产潜力的南北差距将有明显的缩小,对中国东部地区而言未来以秦岭淮河作为中国水稻和小麦的地理分界线可能会北推到黄河一线。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传统上农业生产潜力分界线——胡焕庸线对中国农业的锁定正在被突破。突破主要在云南省北部地方和川西地区,农业生产潜力明显提高,秦岭淮河以北的黄淮海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潜力也有了提高。农业生产潜力降低最大的区域集中在长三角地区、浙江、福建、贵州等南方省份。胡焕庸线以东秦岭淮河线以北的东北、华北、关中地区,以及秦岭淮河线以南的四川盆地地区的农业生产潜力上升幅度最为明显。此外,本文研究了气候变化下农业生产潜力的变化对中国人口分布的冲击,发现由于气候变化导致农业生产潜力提高的原因,胡焕庸线以西省区的人口占比将增长1.03%,达到占全国人口的8.55%。气候变化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中国东西部人口分布不均衡的现象,但并没有从根本上破坏胡焕庸线的人口分布规律。

備註:

温馨提示:已订餐者不论有否出席活动,均须缴付餐费。谢谢您的理解和配合。